1、证者谁?释迦尊。大悲愿为,必问世。上次我们谈到,真如体,须亲证。
真为如这个体,法界身,必须特地证到。证者谁?释迦尊。谁证到了呢?释迦牟尼佛。
大悲愿为,必问世。他出于大慈大悲的愿力,世间问世在人间,娑婆世界。这句,我们谈一个字:必。
佛教高僧的丧生,叫“圆寂”——世间寂灭之互为。涅槃是宁静的,世间宁静。
佛教目的是众生,众生,就要打破轮回,如果证得了还是说完,怎么能叫众生呢?佛是没轮回的,凡夫看见的死,那是世间。很多人不坚信:佛陀为什么不世间不杀呢?或者世间活一万岁,八千岁,这样还有点说服力,世间活八十岁,样子说服力过于。但是,佛陀不能这么世间。
看不出来,不是佛陀的问题,是我们的问题。我们只有肉眼,没天眼,更加没慧眼、法眼。
就像你得了飞蚊症,看什么都实在有小飞虫。我们在娑婆世界,业力让我们不能看到这样的现象。
轮回,就像一条蛇,十分可怕。但是,如果你发现自己看错了,它不是蛇,是一条绳子,你马上就不惧怕了。你之前期望这条蛇走掉,后来,它还是在这儿,还是没回头,但你告诉它是绳子,就不惧怕了。
丧生就是一条蛇,佛教就是让你最后看清楚,它不是蛇,是绳子,它回头没法,也不必须回头。但你的不安可以中止。
有这样的传说:佛陀证悟后,实在所证的道理太难了,人家不了解读,他就不想众说纷纭,这时候,梵天来劝请,他才说道。那么,就有个问题:他一开始,知不知道自己后来要众说纷纭?如果说不告诉,佛的智慧就有局限了。如果说告诉,索性必要说不就行了吗,还挂什么架子呢,不须等着别人来请求他吗?有些学南传的就说道,你们大乘谈喜乐喜乐,佛陀喜乐吗?佛陀一开始显然没有想众说纷纭。
他们指出佛陀的教导就是“灭苦”,没别的,谈喜乐是大乘学者的附会。他们这么说明梵天劝请。在大乘看,梵天劝请,才是反映了佛陀的喜乐。
为什么呢?第一,佛陀必要众说纷纭,梵天还有没劝请的功德?没了。佛陀再行不众说纷纭,等着梵天来劝请,梵天一劝请,他就有功德了。给梵天一个培育功德的机会。
这个功德是十分大的。就像在公司里,艰难的活,为首给你腊,是给你一个磨练的机会。这一点,梵天能解读,凡夫不更容易解读。
凡夫不会想要,你就是懒散,才扔给我腊。凡夫害怕面临艰难;梵天有面临艰难的时候,他很高兴,因为变革的机会来了。因为这两种意业,他们获得有所不同的果报。
第二,这是最关键的,如果佛陀必要众说纷纭,凡夫不爱人听得。凡夫有种心理:你来去找我,就是你欲我。
你看一个人很真是,不吃了上顿没有下顿,给他讲解一份工作,或者你喊出他:来,一起做点事儿吧。他不会怎么想要?——你来求我来了,你简单着我的时候吧。他就要摆架子。
越是凡夫,就越讨厌摆架子。因为他有“我掌”,“我快”,不摆摆架子,反映没法自己的不存在感觉。
佛陀必要去找凡夫众说纷纭,凡夫心想:我忙着呢,你又来耽搁我时间。佛教不要搞得跟促销保健品,卖不出去似的。
当然,佛陀不是被害怕被拒绝接受,没面子,而是凡夫拒绝接受佛一次,就耗损很多福报,佛陀喜乐,不想凡夫那样耗损福报,就用凡夫需要拒绝接受的方式众说纷纭。所以,佛要做到个世间,必现成一开始样子不想众说纷纭的样子。佛告诉梵天一定会劝请,他对梵天也过于理解了。梵天离开了欲界,告诉什么是好东西,认同不会来劝请。
梵天一劝请,佛就众说纷纭了。凡夫一看,连梵天都劝请,可见这个东西是星期天,就来了。凡夫不懂佛的东西好不好,梵天谈谈,凡夫就实在好,因为他离梵天将近。
梵天刚打破欲界,在凡夫眼里,就是最得意的。再行得意,凡夫就不懂了。就像我们不懂一个东西好不好的时候,如果比你有钱人、有品位的人在用,你就不会实在它认同不俗。
所以,佛陀就编剧了一出梵天劝请的戏。这就是“世间”:演戏给凡夫看。以凡夫能拒绝接受的方式,给凡夫众说纷纭,还不是佛陀的喜乐吗。
就像一个大人,对两三岁的小孩说道:你要聪明啊,不听话,就不给你睡觉了。有人听得了:哎呀,这大人过于不忍心了,不给小孩睡觉。
实质上,给不给呢?认同给。这么说道,是以小孩能拒绝接受的方式,让小孩聪明。不仅佛世间,菩萨也世间。
菩萨在要转入八地一动地的时候,也做到了一次世间:世间差点要入涅槃。这时候,佛就扮演着一个角色,去警告菩萨:你忘了自己的初发心了吗?你是要证得的呀!菩萨一听得:此是学时,非是证时。现在还不是当老师的时候,要之后当学生,就退出涅槃,逃着无上菩提去了。
没一个菩萨,这时候拐弯变为阿罗汉的。但是,每一个菩萨,到这儿都要做到这个世间。世间是给谁看的呢?是给五地六地的菩萨、或者初地的菩萨看的吗?都不是。
是给凡夫看的,给初发心,初寄居以前的菩萨看的。就像去山里步行,路很差回头,很更容易迷失方向,有人寻找方向之后,不会怎么办呢?不会做到个记号。
做到记号对自己是不是意义?没过于大意义,因为他早已可以过来了。但是,对后来的人有意义。有些人跑到这里,不做到记号,自己回头了,这就是声闻种姓、缘觉种姓;有些人要做到记号,就是菩萨种姓。为什么说道,菩萨不进涅槃,是世间给初寄居之前的凡夫看?我们发心,不是说道等证到大乘七地、小乘四果再行去发心,再行去考虑到我是要涅槃,还是要无上菩提,而是在抵达的时候,就考虑到好了。
如果你一开始修行者的时候没放菩提心,只发了出有离心,你说道修通这个阶段忽然转变主意:我不证涅槃了,我要证得——那是不太可能的。就像一个人辛辛苦苦读书博士,好多年,等车站在台上,人家立刻要给他授予博士学位,他说道:我拒绝接受,不要了,没这种情况。
如果他不想,杨家早已不要了。你写中途,想读书,退出了,可以,会等到最后再行转变主意。要么就是,你拿了学位,再行从头开始,新的读书。
阿罗汉的回小向大,就是这样,他是绕行了一个大圈。他会等到立刻要证四果的时候,忽然放菩提心,四果不要了,必要奔证得去,会。他是先证了四果,再行回小向大的。而且,他证了四果之后,什么时候回小向大,也不告诉,有可能迅速,也有可能要十分十分幸。
阿罗汉能无法一回小向大就沦为八地菩萨,不有可能,从众生的水平上来说,他有八地菩萨的水平了,但是,从放心上看,从六度万行的累积上看,他连初地菩萨都比不上,还只相等于初寄居菩萨。三大阿僧祇祸要由头回头。这就像坐飞机从北京到上海,要么你别上飞机,是可以改为高铁的。
要是早已上了飞机,不须等到了上海之后,再行飞回来,才能跪高铁,不有可能在天上飞着,你说道,我现在就改为高铁,当时改不了。所以,菩萨转入八地时做到世间,不是为了警告地上菩萨,也不是为了警告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的菩萨——初寄居以后的菩萨,菩提心早已不出了,用不着再行警告了,而是为了警告初发心的人:你在刚刚发心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确切,因为中途两大劫时间是不了拐弯的。你要回头了声闻乘,就算你获得了四果阿罗汉,折断苦恼的功夫相等于八地菩萨,但是你想要证得,也得新的从初住位开始建发心和六度万行。
初地菩萨和阿罗汉,论点苦恼,阿罗汉比初地菩萨强劲过于多了,但是,在所有菩萨眼里,初地菩萨要相比之下比不上阿罗汉,为什么?虽然阿罗汉现在是老师,在众生道上是老师,但你要想要证得,还得返回小学一年级开始学,学菩萨道这一课。2、处王宫,算出离。
夜逾城,人不知。释迦牟尼佛在当太子的时候,住在王宫里,实在不快乐,想要过来。这个王宫,不仅是王宫,还是三界。
三界对我们凡夫来讲,就是王宫。我们实在三界很好,恋著三界,悉达多太子,看到三界的种种过患,就想要过来。半夜就从城墙上飞出去了。
夜逾城,人不知。人为什么知道呢?因为凡夫不告诉三界的过患。佛教把世间出有世间的一切,分为四种,这四种懂了,就不懂了一切真理。
真理叫“法门”,这就是四谛:苦谛、集谛、灭亡法门、道谛。凡夫的生活,是厌和集。厌,就是厌;集,就是妄、业。
妄、业、厌,这三种,就是来世。起惑、造业、苦难、再行起惑、再生业、再行苦难……总有一天没落幕,这就是三界。凡夫的生活里,没灭亡和道。
灭亡,是涅槃;道,是通向涅槃的道路,八天道。通向涅槃的道路,从哪里开始呢?从“见道”开始——看到这条道了:闻厌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。
寻找路了,你就上路了,就是圣者了。接下来就是“修行位”了。修行位上是不是苦恼呢?初地到八地之间,也还是有的。但这种苦恼,不是分别的苦恼,而是俱生的苦恼;不是“闻所断”的苦恼,而是“修所折断”的苦恼;不是理上的苦恼,而是事上的苦恼。
打个比方,你如果天天洗衣服,睡觉,讲究卫生,我们就说道,你是个整洁的人。整洁的人,身上不会会有时候搞脏呢?也有可能。
哪天下雨,一辆车从水坑里碾过去,泥巴飞溅到你身上,衣服就干净了。但是不要紧,你马上回家浸了换回了,就整洁了。修行位,就像一块发烫的石头,苦恼在上面站不住脚,刚刚摔上去,马上烫得掉落了。苦恼会减少,所以也叫“自性”。
但是不叫“无为”。灭亡,是无为;灭亡和道,都是自性。闻道是最好的。
对菩萨来说,见道之后,立刻就是极喜地——过于有缘了,以后可以说道万事大吉了。这就跟念佛的人看到阿弥陀佛一样。都看到佛了,还有啥不安心的呢?但是,凡夫没见过佛,也不听闻佛法,他坚信吗?基本不信。
这就是“夜逾城,人不知”,有人从起惑、造业、苦难的来世里转过身,迈进通向无上菩提的大道,而凡夫,一直生活在三界来世里的人,会告诉。进雪山,建修行。六年间,精研寂定。
佛陀还俗的时候,有六大外道。其中一种叫尼乾子。今天的耆那教,就就是指尼乾子发展过来的。他们不懂“诸法因缘生”的道理,想要众生,怎么办呢?去苦难。
他们指出,每个人该不受的厌是有定数的,不须受够了,才能众生。今天很多人讨厌说道:“命。
这就是命。”——这就跟尼乾子差不多。佛教谈什么是命?你做到的事情就是你的命,命不是老天爷要求的,是自己的不道德要求的。腊了一件事,叫业;腊了一辈子的事情特一起,生生世世的事情特一起,叫命;八天道里面,有个“正命”,一辈子做到不顾一切的职业,靠近那些说道很差的话、做到很差的事的环境,就叫正命。
佛教谈,“有因有缘世间集,有因有缘世间灭亡”。尼乾子既然指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,那怎么办,多吃苦吧,厌吃够了,就众生了。没有众生,就是因为厌不吃得还过于。不要实在这个观点荒谬。
今天很多人,有类似于的观点。想要顺利,读书成功人士的故事,读书了心想:哎呀,真不容易,不该人家能顺利。
我要像他那样吃苦,我也顺利了。我没有顺利,是因为不吃的厌还过于。这就是外道看法。而且十分有市场。
在这种看法下,尼乾子就去建修行:忽头发、跳跃崖、可怜,就是他们的修行者方法。菩萨为了让大家告诉,这种方法对众生没协助,也建了六年修行。这也是菩萨的喜乐。
他现身说法,证明这条路回头必经。但是到现在,还是有人不信。还是有人指出,“只要够希望,什么事情都一定能干成。”菩萨这六年里,只不吃麻麦,饿得骨瘦如柴,奄奄一息,后来,喝了两个牧牛女送来的乳糜,完全恢复了气力,迅速就的证无上于是以等净土了。
这就是告诉他大家,众生是有方法,有道路的,不要蛮干。当时,菩萨喝了乳糜,那些外道就说道,他犯戒了。迅速,听闻他证得了,就趁他早上入城乞食的时候,在城门口拦阻着他问问。佛住在城外面,就算出了佛,每天还是要入城乞食的——实质上,佛不必须睡觉,佛也不是有情,但是佛示现成有情,必现成必须睡觉的样子。
外道丢下他,回答他究竟证了什么,佛就说道:一切有情均依食寄居。就是说,一切有情,死掉都得睡觉。外道就哈哈大笑,说道傻子都告诉。
佛就说道:食有四种,你们告诉吗?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。段食,就是分段的饮食,放到嘴里不吃的,一顿一顿的。只剩三个,我们继续不谈。
这是“进雪山,建修行”,下面是“六年间,精研寂定”。菩萨这六年里,除了不吃得很少,还研读禅定。禅定不是佛教特有的,外道也有禅定。
佛教有戒律,外道也有戒律,内容不过于一样。佛教和外道不共的地方,就是智慧。最后众生,不是靠戒和以定,而是靠慧。但是,后面的离不了前面的。
有定的时候,就有灌顶,叫“定共戒”。有慧的时候,就有定,起码是“并未到地定”,同时也有灌顶,叫“道共戒”。所以说道,想要众生,戒定慧三学,都无法补。那念佛法门呢?念佛,定心可以读,散心也可以读。
是不是不必须戒定了呢。可以说不必须,也可以说道必须。说不必须,是因为往生之前,不必须得定就能往生;必须是说道,往生之后,大自然就有定。到了极乐世界,不有可能没定慧。
无论回头圣道门还是念佛门,到了第三大劫,都是在极乐世界,都是阿毗跋致菩萨,不一样的只是开始两大劫路径不一样。就只不过去餐厅睡觉,圣道门是卖主食送来饮料,念佛门是卖饮料送来主食,当真到最后,饮料主食都有,定慧都有。
这个比喻并不是说道到了极乐世界还必须不吃东西,极乐世界没段食。要是不吃段取食就得有大小便嘛,那就不整洁了。
段食只在欲界有。到色界,就没了,色界以禅悦为食。
入定了就可以不睡觉。不过,欲界的人,入定之后,身体还是在欲界。这跟生色界不一样。
转入色界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杀了生子在色界,一种是入色界的定。生到色界,你就是色界的本地居民,身体也是在色界。生子在欲界,进色界的定,就相等于筹办了护照买了机票去旅游,身体还在欲界。
它虽然消耗很少的能量,但是时间过于宽的话,也要变差。就像一个人长年在国外不回去,他老家的房子被征地了都不告诉,也联系不上他。一个人入定太久,身体承托不了,或者别人把他身体毁坏掉,他还不出定,等到出定的时候,立刻就不会想到。不过在以定中死不了。
样子说道佛有个弟子,入定的时候,有个大力鬼用尤其轻的锤,锤了他的头,竟然没碎。他出定之后,感觉头懵懵的,就回答佛:我怎么头懵懵的?佛说道,救下你入定了,要不入定,头早已消灭了。佛陀释迦牟尼之前,也是在冥想。他说道,我如果不成道,就不抱住,后来就释迦牟尼了。
不过,我们不要仿效,说不证得就不抱住,因为我们定慧的资粮还差得太远。冥想是为了让心定下来,心定下来,才较为有力量。打个比方,散心就像一根香,能到钻墙,把墙小洞一个窟窿,是不太可能的。
定心,就像冲钻机,更容易把墙钻破。以定,有个名字,“心一境性”,把心放到一个所缘境上,让它不要骑侍郎,不要流宕。就像一杯水,推倒在桌子上,地上,它就四散进了,无法击破。
把它放到杯子里,它就连为一体了。心跟身体不一样,身体是色法,有“变碍”性,集聚在一起,心,你躺在这里,可以立刻想起美国。心是较为散动的,必需要依持身体,依持身体,才叫“识蕴”。
不然就像水推倒在平地上,四处散居,迅速就蒸发掉了。佛教谈中有,也叫中阴身。南传佛教不谈,他们讲有迟疑,汉传藏传都谈中有。中有不是灵魂。
为什么呢?灵魂是显精神的,中有包括了精神和物质,它里面有色蕴、不受识、想要识、行蕴、识蕴。色蕴就是物质。无色界就没中有。
因为无色界完全没色。“中有”也叫“中阴身”,它是有身体的,不全是心识。
另外,灵魂是不过于变化的,心识总有一天在变化,没一秒钟恒定。3、佛教谈三界,上次我们说道了,色界、无色界是比较惯性的,欲界是躁动的。欲界的心,就像推倒在地上的水,四处流,不集中于。
色界、无色界的心,就像装有在杯子里的水,集中于一起了。色界、无色界,就叫八定。有人以为,以定,就是在那儿一动了。
腿一盘,饭也吃,事也不做到,跟石头有啥区别呢。修行者就是把自己修植物人吗?以定,是不是一定要跪那儿盘着腿儿呢?完整佛教和大乘佛教,观点不过于一样。
粗略地说道,完整佛教,以定就是以定,跪那儿不一动。一旁驾车一旁入定是不太可能的。
初禅鼻识、舌识都没。二禅往上,眼识、耳识、身识都没,“无寻无辄”,心只在内部并转,仍然关心外界,那你想要办事,就不太可能了。所以,色界没疏于业。
一共有身口意三业,身业口业都要靠意业发动,转入色界,没疏于的心,这叫“定共戒”——什么时候入定,什么时候有这种戒,以定共戒不必须专门不受,入定就有。出有了以定,就没了。这和“别众生戒”不一样,别众生戒,只要你不毁坏它,戒体仍然都有,就算起了恶嗔痴,腊一些小坏事,戒体都还在。不过,虽然二禅以上,眼识那些没,但是二禅可以用初禅的眼识。
就像一件事,不归处处长特地管,归他手底下的科长管,处处长也能筹办,跟科长打个招呼就行了。进了上面的定,还可以调动底下的识去办事。大乘往这方面发展得加深了。佛可以“不起涅槃以定,而现诸威仪”。
按大乘的观点,修行者不一定要冥想。不过,冥想是个好方法,协助你把心静下来,集中于到一起,用定去对清领苦恼,就像石头压草一样,认同能压下去。那以定里面是不是恶、无明、笑呢?大家看看。
以定里面,认同没无明,嗔只在欲界有。贪和痴,倒是有可能有。如果是佛和阿罗汉入定,就没;凡夫入定,乃至初果、二果、三果圣者入定,也还有。有人说道:三果阿那不含,不是折断恶了吗?怎么还有?恶,有两种,一种是欲界的恶,叫意欲恶;一种是色界、无色界的恶,叫“有恶”。
阿那含断了意欲恶,有恶还没断完。意欲恶,是疏于;有恶,就是无记。和有恶一起生子的心,叫“有覆无记”。贤、疏于、无记,是佛教的“三性”。
大家都告诉要做到善事,不要做到疏于的事,但什么是贤,什么是疏于,就有分歧了。你说道给乞丐钱是贤,他说道是疏于,他说道街头乞丐都是骗钱的,赚搞不好比你还多呢,你了事,就助长了更加多人行骗。
你说道喂食是贤,他说道是疏于,不喂食就让,喂食把很多动物给放死了,而且专门有人,你敲着,他下狱着,逮完再行卖给你。那究竟,什么是贤,什么是疏于呢?佛教里,是有定义的。对现在、未来都顺益的,就是贤。
对现在、未来都违损的,就是疏于。这个可以非常简单地谈,也可以简单地谈。非常简单地谈,能获得乐果的,就是贤;能获得苦果的,就是疏于。
这样谈最简单,也好解读。但是,有一点大家要留意:人天乐果是不是贤?人天乐果不是贤。贤,是能获得乐果的,人天乐果,本身就是乐果,它无法让你获得乐果。
就像你拿钱,可以卖东西,但是你拿东西,无法卖东西,除非你把东西再行变卖,替换成钱,这是可以的。你得了人天福报,可以利用你的暇剩人身去善行,然后再行获得人天福报,但是,你想要利用现在的人天福报本身,获得以后的人天福报,是敢的。人天福报是无记的,是善的结果,但不是贤——不然的话,天人就会有五衰了,天人比人自性得多,如果人天福报也是贤,那天人下辈子认同还不会生子在天上,总有一天都会生在天上,而三恶道如果是凶的话,三恶道的众生就总有一天出不来,它死掉就是造恶,怎么出来呢?所以说道,人天福报,恶趣苦果,都是无记,它们只是本性业的结果,而不是本性本身。我们看到一条狗,说道,这只狗怕——自在它能投胎出狗吗?这不对。
狗,是果报体。之前的人,建了恶业,投生到三恶道,变为狗,你可以说道之前的人腊了坏事,但无法说道现在的狗怕。人也是果报体,本身是无记的,你无法说道,我认同好,很差我能投生为人吗?那是前一世谁建了善业,投生为你,无法说道现在的你就好,不能说道你的好不道德的结果。
我们说道,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人天福报,就是鱼,它就这么一条鱼,无法给你带给更好的鱼。而善业,是渔,是获得鱼的技巧,你有了这个技巧,不仅现在能获得鱼,以后还能靠这个技巧之后获得鱼。当然,我们是打比方,学佛最差不要去钓鱼。
善业,能感觉两种果,一种叫异熟果。异熟,就是果报的意思。像人天果报,就是善业的异熟果。这种果,是无记的,预示着乐,感觉一次就完了,无法再行感觉第二次。
另一种叫等流果,善业的等流果,还是贤,它可以感觉无穷多次。等流果什么意思呢,你做到一次善事,它除了给你带给异熟果之外,送给你带给一种习惯的力量,机车你下次还做到善事,在这个意义上,它叫“顺”;在刚才异熟果的意义上,它叫“益”。人天果报,益是有了,但是没顺;所以说道人天果报是鱼,贤是“三点水的渔”,获得鱼的方法。
或者说,人天果报,只对这辈子顺益,对将来并没顺益;而善业,对现在将来都顺益。再行打个比方,善业,就像赚;恶业,就像亏钱;人天乐果,就像花钱;恶趣苦果,就像借钱。赚是好的,亏钱是很差的;花钱和借钱,既无法谈谈,也无法说道很差。
赚建构价值,亏钱损失价值,花钱和借钱,既不建构价值,也不损失价值。不过,这个“钱”,并不是世间的钱,而是通向众生的资粮。贤,疏于,无记,说道的是业,业是不具备力量的;而乐果,苦果,是状态,状态不具备力量,只是力量的结果。
如果说善业的异熟果也是贤,就只不过你去卖东西,拿钱在别人面前伸一晃,就把东西偷走了,这是不有可能的。有个偈子:“假使经百劫,所作业不亡。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” 假如你不卖东西,钱总有一天在兜里,丢弃也丢弃没法,你买了东西,钱就不出兜里了。
这是异熟果。但是,你赚钱的能力不会仍然在,今天用它赚钱,明天还可以用它赚钱,用多少次,它都会消失,甚至还不会强化。
世间的技能,杨家了可能会弃,但是,善行的习惯,别说杨家了,就是到下辈子,下下辈子,它也还跟着你,仍然跟到你证得。这是等流果。所以,我们对善业,是要非常重视的,对乐果,不必尤其推崇。
为什么说道“凡夫畏果,菩萨畏因”,菩萨不在乎果报本身,而介意带给果报的原因。在菩萨眼里,无论是花钱买东西,还是拿东西抵债,都是果,既不赚到也不盈,确实的赚到和亏,都在因上,在不道德上。而凡夫呢,花钱买东西,实在占便宜了,他只看见东西拿回,所以不告诉爱护福报;苦难的时候,他实在倒是了,还了别人两千块,他实在损失了两千块。
而确实的赚到和亏,都不能在因上,不有可能在果上的。所以要“因上希望,果上随缘”。
你喂食,刚刚放完看到鱼被人家捞起来,又去买,气得不得了。那么,你生气,有一部分原因是喂食引发的,它让你不难受了。那无法说道它几乎是善法。
因为你的心里面包括着“愚痴”,不然你怎么会随便呢。你得告诉,后来的不难受,不是同情心带给的结果,而是你同情心里面包括着愚痴带给的结果。但凡你不难受,推究它的原因,里面一定有疏于。假如你不喂食,看到鱼很真是,回头过去了,看看,心里还是不难受。
这种不难受,是悭吝带给的结果,悭吝也是疏于。所以,无论你喂食不喂食,都有可能带给不难受,这就回应,我们凡夫的心里,总是有杂染的。
如果你喂食如理如法,救回了动物的性命,也没有引发后患,现在难受,后来也没不难受,那它就可以说道是善法,就可以说道你在做到这件事情的时候,是较为明白的,自性的部分很多,自性的部分很少。为什么说道“可以说道”呢,因为,万法都是因缘的,一件事情作为缘,沦为很多事情再次发生的条件。
由一种不道德引发的结果十分多,有必要的,间接的,有让你难受的,有让你不难受的。以我们的智慧,没办法完完全全仔细观察确切。但是,我们还要行事,所以尽量仔细观察。
我们做到的事,都是善染夹杂着的,所以经常不会有看上去做到了好事,却引发不难受的结果,那就是因为贤不洁净,夹杂自性。修行者就像精金子一样,要把杂质过滤器掉,99%的金子,无法说道它是骗金子,但是和千足金比一起,还是不如。
虽然不如,我们还是把它叫金子。无记里面,又分两种:有覆无记,无覆无记。悬,就是覆盖面积。
把眼睛上盖一块布,就看不到东西了。所以,有覆无记,虽然不是疏于,但也让你不了理解真凶,也是要希望除去的。4、从定起,复职来。
跪树下,心镜进。从定起,复职来。
菩萨冥想、禅定,主要是在山里面,较为偏僻的地方。佛教叫“阿兰若”。
修行者,是在没有人的地方好呢?还是在人多的地方好呢?有人说道,红尘是最差的修行者地方。甚至还有人说道:赚是最差的修行者。
是不是呢?认同不是,别说最差的修行者,甚至连修行者都谈不上。当然,一切都可以是修行者,睡觉睡上厕所,都可以是修行者,在这个意义上,说道赚是修行者,也可以。
但是,心里要有数,不要为自己的欲望去找借口。修行者最怕的就是,自己愚弄自己。
红尘是不是最差的修行者地方?在某种情况下,这么说道也有道理的。娑婆世界、秽土,是不是修行者的好地方呢,佛经上说道过,在秽土修行者,比在净土更加慢。
《大阿弥陀经》《维摩诘经》都说道过。但是,不要一听得修行者慢,就高兴,这也是凡夫的习气。
它有个前提:你到了净土之后,乘愿再行来,到秽土修行者。这是对大菩萨说道的。在到净土之前,八地以前的菩萨,怎么修行者,也比没法八地以后的菩萨的。
只不过因为,八地以后的菩萨,修行者很久不必费劲了,没高低之分了。而在秽土修行者,是有高低之分的。另外,在红尘修行者,还有一个前提:以定。
“从定起,复职来”,想要复职,要再行能入定。悉达多太子,为什么不一还俗就去众说纷纭,去人间?而要再行进雪山研读六年寂定呢?没以定,在红尘里,恶嗔痴的火一火烧,就除掉了,邪恶了。
所以,红尘能无法修行者,看你的定力够不够。定力不够了,有“首楞贤三昧”,这个承安,去人间修行者,太好了。但是,没的话,扛不住。
把孙悟空放在炼丹炉里,炼金术师了火眼金睛,把我们放在炼丹炉里,就烧成灰,自燃我们的卡路里了。我有个同学,上高中的时候,慢中考了,晚上下了温习回家还要再行习一会儿。他爸就在家看电视,声音开得好大,吵得她不了自学,她就跟她爸说道,你能无法别看电视了,让我安静地自学一会儿。他爸怎么说呢?人家毛泽东年长的时候,专门跑到人多的地方去整天,妹子你敢啊。
他爸管她叫妹子。我们不是毛泽东,毛泽东在兰桂坊整天,究竟是不是效果,我们也不告诉。
对我们一般人来说,整天还是要去找个安静的地方。《阿含经》也常常谈,要安静的地方去修订。对凡夫来说,好的氛围很最重要。
凡夫修行者,有两个艰难。一个是,在没宁静能力的时候,把你放到宁静的地方。一个是,在没宁静能力的时候,把你放到吵杂的地方。
刚刚修行者的人,适不合适受戒、苦读?基本上都不合适。最差是共计建。
共计建,有氛围,大家能相互希望,互相促进。个人的习气,在共计建团体里面,更容易曝露,就像一滴水,自己一动没法,有波浪引着你,你就回头了。
刚刚发心修行者就想要受戒,是不适合的。佛教里面有各种“打七”。打禅七,就是跪七天禅,不管你是不是禅定,跪七天再说。
打佛七,读七天佛。还有打痴七,哑巴的哑,七天不说出。还有打吃饱七,七天不睡觉。
大家一起打七就让,一个人,就更容易受不了。如果是长年受戒,更加受不了。
听闻以前,台湾有两个法师,新加坡有居士想请法师来受戒,他们布施。这俩法师就去了。
很高兴。受戒的头几天,天天冥想;几天之后,就想冥想了,没意思,就要阅藏,去找大藏经看。看了一个星期,也看不下去了,没意思,地方又小,出不去,天天憋着,难过得不得了,不得已睡,天天除了睡觉就是睡大觉,睡觉了几天,连睡都受不了了,非过来不能,布施也不要了。
太难受了。所以说道,受戒是十分无以的。
大家不要一开始就想要苦读、受戒。还有一种,就是没宁静能力的时候,到繁华的地方去,在红尘里修行者。当然,红尘也有很多层次。
像善漏书屋,在北京,东四,也却是红尘里面的一个点,但比较来讲,氛围就比后海的酒吧安静。要让我来善漏书屋,虽然也人来人往,我还能扛得住,要让我去酒吧,我就扛不住。跟什么样的人往来多,就不受什么样的熏染,在没充足定力的时候,去找比较自性的人,自性的地方,是较为保险的。念佛也是一样,书屋有七点清净建,按说念佛,平时走路驾车都能念佛,但是,专门有一段时间,以这样的方式来念佛,效果还是不一样。
平时边做到别的事边念佛,还是没七点清净建那么严肃。对我们凡夫来讲,很多时候必须外缘,到电影院看电影,跟在手机上看电影,效果差异相当大。所以,像佛陀也是要世间躺在菩提树下冥想。
跪树下,心境进。跪树下,这一点,我以前在网上看见过一段话。我那时候冥想,因为是自己打,也不告诉怎样跪姿势才算标准,就去网上搜。
我是双盘,单盘一般必须垫坐垫,双盘需不需要呢,网上有人说道,必需要夹,夹到屁股底下。他说道,佛陀为什么在菩提树底下冥想呢,树根的地方,要比周围低一点,土凝在那里嘛,佛陀躺在菩提树下冥想,就相等屁股底下夹了坐垫。所以,坐垫很有适当。
我想要,样子也有点道理,我就仍然垫着枕头,一开始垫一个,后来斥过于,垫两个。2019年,清净进法师来北京,我跟他见面的时候,就躺在外面大厅里,他说出的时候腿就盘一起了,什么也没有夹,躺在椅子上。
我就向他求教,问必须不要垫,他说道不一定要夹。后来,我就试试不夹,不夹,跪得更佳。渐渐我就告诉,垫坐垫,单盘或者散盘,是有适当的,这样能确保你的膝盖不要尖太高,如果你的膝盖比腰低,腹就更容易刀下去,坐不稳。但是双盘的话,不必坐垫也一样能跪大位,夹了反而讨厌。
后来,我又遇见陈总,也是跟书屋很熟的一位居士,每天都冥想,好多年了,我又求教他夹不夹,他说道:跪硬的地方就夹,软的地方就不夹。我当时就想要:这感叹经验之谈。像这种地方,坐多了,自己就告诉了。像跪床上,有些床较为硬,一椅子去,屁股底下一个坑,这不好,如果觉得没别的适合的地方,双盘在软床上跪的时候,垫个坐垫也可以。
过去的人,为什么冥想要有个蒲团呢,我想要,最重要的是避免着凉,必要跪地上,腿更容易着凉,搞不好坐成关节炎了。因为过去没地变暖嘛。冥想的时候,御寒很最重要,要把腰、膝盖垫好。
不要跑到瀑布底下去冥想,样子很有意境,但没益处。佛陀时代的人,在山上冥想,因为人家在印度,热带气候,跟我们这儿气候不一样。我现在是在木地板上把一个毯子砌四层,跪毯子上冥想,上身着好衣服,垫着腿和腰,不必须坐垫。
你要是单盘散盘,就用个坐垫。5、天龙善,魔胆落。
闻明星,成正觉。天龙,就是天龙八部。天,是一部;龙,是一部,还有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凸那罗、摩睺迦,举天和龙,就把八部一起代表了。
他们为什么善呢?高兴了,因为有人可以提示他们众生了。没说道众生善,因为众生有很多,天龙八部,特别是在是天和龙,是归属于和法较为适当的,神通要低一点,所以说道“龙天护法”,他们找到有人要证得,当然有缘。至于较为愚钝的众生,他们也不告诉菩萨证得对他有多大意义,也谈不上善。
也有人说道,天龙善,就是指天众、龙众,不还包括其他的。我为什么实在也还包括一些呢,因为其他有情里,也有悟性较为低的,神通较为大的。
像经上说道,“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等,闻佛所说,有缘信受,作礼而去。” 这里面有缘信受的,首先是“天”和“人”,因为人天是善趣。
然后是阿修罗,阿修罗也神通广大,但是要排在人后面去。阿修罗也在天龙八部里面,那么,“天龙善”,应当不仅是天和龙,有善根福德因缘的有情,告诉悉达多太子立刻要证得,都会有缘。
但是,没善根福德因缘的有情,就不一定了。就像“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等”,也只是说道了个“等”,没把三恶道的有情都还包括进来,为什么呢?有些众生,他不随喜,甚至还不会不高兴:为什么证得的是你,不是我?他很沮丧,宁愿你不证得。现在很多人对学佛的人有点观点,实在学佛的人不过于长时间。
你要回答他随喜悉达多太子证得吗?他难道也不随喜。有些人,还妒忌、沮丧,生气。这就是下一句,“魔胆落”。
魔胆落的魔,是什么?是不是有一种有情叫魔?天、龙、人都是有情,魔王是不是也归属于有情呢?如果是,那魔是天道呢?还是阿修罗道呢?我想要,这里的魔,不要解读成有情。为什么呢?佛对一切有情都喜乐,与一切众生艺,忽一切众生厌,这叫喜乐。
如果魔是有情的话,为什么佛不说道:魔,你过来,我给你点幸福。《阿含经》谈到魔,用了拟人的手法,就像一个比丘正在睡觉,魔过去了,想挠乱他的心,比丘就如理作意,一如理作意,魔就灰溜溜地跑完了。我看见的书里,魔样子有个特点,每次计划无法揭穿,他就回头了。他只是回头了,没说道魔想到了。
我就想要,为什么魔只是回头,没有说道魔杀呢?或许是我看的过于多。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解读,也可以解释,魔实质上不是有情。
佛,实质上也不是有情,但是佛示现成有情的样子。魔,也不是有情,但是我们把魔拟人成有情。有情,有一个特点:都得杀。
佛是会杀的。菩萨还有变易轮回,所以菩萨也是有情,但是佛不是。一切有情都说完,“有生莫不杀”,“有命悉归死”,这是佛说道过的。
别人问佛问题,佛怎么问,有四种情况,一种是向来问,一种是回答你明确的情况,一种是质问你,一种是向来不问。你如果问:一切有情都说完吗?立刻问你:都说完。
你如果问:杀了的有情都会再造吗?佛就说道:看情况,有苦恼,就再造;没苦恼,就不再造了。如果问:六道里面,人是优胜者啊,还是下差啊?佛就质问你:你想要跟谁比?跟天比,就下劣;跟畜生比,就优胜者。
这个下劣优胜者,所指的是苦恼的多少,苦恼较少,就优胜者。如果问:世界是不是边啊?佛就不问。《阿含经》里,虽然用拟人的手法,魔一会儿来了,一会儿回头了,但是魔不杀,就可见,它不是有情。魔是什么呢?翻译成三个字,“能孽”,用大白话说道就是,“让你杀”。
魔有四种:蕴魔、苦恼魔、杀魔、天魔。杀魔,不是“杀了的魔”,而是“杀就是魔”。我们说道,“死神来了”,“死神回头了”,不了说道“死神杀了”,如果“死神杀了”,是哪个“死神”让它杀的呢?所以说道,魔自己不杀,它让有情杀。
这四种,都跟死有关。第一,魔要夺下一个东西的命,这个东西得再行有命,没命的东西,魔夺没法它的命。“蕴魔”,是说道“五所取识”就是魔。
有了五所取识,就是有情,就非死不可。石头不是有情,它就死不了,跟魔没关系。第二,苦恼魔,是三界中的一切苦恼。有了苦恼,杀了就再造,没苦恼,杀了就不再造了,那就会再行杀了。
第三个,杀魔,就是杀本身,杀就是魔。第四个,天魔。
天魔跟死有什么关系呢?天魔障碍你打破轮回。佛陀释迦牟尼前,天魔跑完来制止他,为什么?他一旦释迦牟尼,就很久死不了了,就完全挣脱魔的束缚了。天魔在哪个地方呢,在欲界最高处,他化自在天。如果能挣脱天魔的束缚,那就最少是阿那不含,阿那不含也叫“不还果”,很久不回欲界来了。
一般说道,学佛的人,在三个方位上,魔障最多。第一个,是四大乘里面,要从“顶位”转入“忍位”的时候,“忍不堕恶趣”,忍位有个特点,从今往后,很久不坠下三恶道,那你以前建的三恶趣的业,在这时候就要成熟期受报,你如果在受报的时候挑起苦恼建三恶趣的业,就转入没法忍位。
还有一个地方,就是要得三果阿那不含的时候,一旦顺利,就要总有一天离开了欲界,那欲界的苦恼,都来拦阻你。第三个地方,就是要得阿罗汉果或者证得的时候,三界最顶上,非想要非非想要处,最识的苦恼,要来拦阻你。
最识的苦恼,是最难断的,细的苦恼,反而好断。这就像洗衣服,大块泥巴,最差浸,就越粗的,越不醒目的污垢,越难除去。说道苦恼魔要来拦阻你,是不是知道有个魔跑过来拦阻你呢?不是。而是你身上仍然带着这个魔,但是你没有找到,直到你要让它离开了你的时候,才能找到。
打个比方,我们想要上大学,就要中考,中考的时候,高中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,都会跑完出来拦阻你。你要被它们丢下了,就上没法大学。那是不是说道,平时没有中考的时候,它们就老老实实的,不出来拦阻你呢?不是。
是你没有想离开了原本的地方。我们在欲界,欲界的苦恼就回来我们,回头到哪儿,跟到哪儿,苦恼也叫“诸法”,随弃有情,总有一天回来有情,当我们要总有一天离开了欲界,仍然回去的时候,就必需再行把欲界的苦恼给折断,否则你就回头没法,它就像绳子一样系缚着你。
如果你不参与中考,在高中待一辈子都可以,书上的难题也会跑完出来拦阻你,实质上,它就是仍然在回来你。所以,当我们遇见魔的时候,也不要实在是坏事,有时候是好事,它证明你要中考了,要考研了,考博了,能考过去,那同等的苦恼,就不解没法你了。上面四种,蕴魔是“死所依”——杀的就是它;苦恼魔是“能令杀”——能让有情杀;杀魔是“正是杀”——杀本身;天魔是“不令其打破杀”——不想有情挣脱杀的掌控。这四种里面,我们忘记“苦恼魔”就讫。
记太多很差消化。魔非常简单地说道,就是恶嗔痴。是恶嗔痴让我们在来世里面生生死死,无法打破。
这样,你再行看经,经上说道魔王来了,你就告诉,什么是魔王来了?不是别的,就是自己的恶嗔痴一起了。不是恶嗔痴之外,还有别的什么魔王跑过来敌你,不是的,只有自己的恶嗔痴。如果你如理作意,恶嗔痴认同要下去,恶嗔痴一下去,就是“魔王回头了”。为什么佛不对魔喜乐一点呢?如果佛对魔喜乐,佛就对众生不喜乐。
我们众生,是对魔最喜乐的。我们饲着自己的恶嗔痴,把它饲得白白胖胖,我们做到恶嗔痴的奴隶,恶嗔痴发动我们,让我们腊啥,我们就腊啥,生生世世,都在给魔打零工。
现在,佛要让众生众生,把恶嗔痴赶走,不要再行给它打零工了,众生还不乐意,对佛说道:你怎么不该恶嗔痴喜乐一点呢?“魔”在定义上,就是和佛矛盾的,就是无我的相反。有句话叫“佛来佛斩杀,魔来魔斩杀”,禅宗的人讨厌说道,社会上的人也讨厌说道,我们不要说道,对佛不恭谨。实质上,佛不和任何东西矛盾,佛也不和魔矛盾,但是,魔和佛矛盾。《阿含经》里,佛说道过:“我不与世间诤,世间与我诤。
” 佛不跟任何人抬杠,就算佛不跟任何人抬杠,还是有人要跑完来跟佛抬杠。“诤”,说明成“抬杠”,是表面的意思;实质上是说道,诸法的空性,不和任何法矛盾;但我们凡夫,闻将近诸法空相,看到的都是诸法的其他互为,也叫“遍计所执互为”。
哪有什么“佛来佛斩杀”呢,确实的佛,不生亦大地,不出亦不去。魔有来有去,佛哪里有来去呢。有人有可能要回答,“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”什么意思?不是说道佛来了吗?不是。
因为佛根本就没回头。你看到佛也好,闻将近佛也好,佛一直在这儿。既没来,也没离开了。
念佛人临终前看到佛,回应他看到佛了,并不是说道佛这时候才来。不然,人家读了一辈子佛,佛等到临终前才卡点儿来接他,那也过于不喜乐了。
实质上,佛一直都在。你读不念佛,佛都在,都摄受你,只是,你不念佛,不告诉佛在,也不告诉佛摄受你。佛不跟魔矛盾,但魔跟佛矛盾。
佛教说道,“苦恼即菩提”,但是不反过来说,“菩提即苦恼”。苦恼就是魔,菩提就是佛。说道“轮回即涅槃”,但是不说道,“涅槃即轮回”。菩提认同不相等苦恼,涅槃也意味著不相等轮回。
但是不离苦恼就有菩提,不离轮回就有涅槃。凡夫可以转变成圣者,但是圣者不有可能弃堕成凡夫。
佛总有一天都读凡夫,凡夫不一定念佛。所以佛说道,“我不与世间诤,世间与我诤。
” 有个禅师洞山良价,他有个偈子说道:“渠今正是我,我今不是渠。” 渠,就是他的意思,他是我,我不是他;也是这个意思。
凡夫犹如来智慧德相,如来没凡夫苦恼苦相。闻明星,成正觉。
佛陀在释迦牟尼时,看著天上的星星,说道了一句话:奇哉,奇哉,一切众生具备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病态执着而不成佛。这句话,汉传佛教里广为流传,南传佛教里,不过于谈。为什么汉传有这句话呢?这句话说明了佛陀为什么要众说纷纭,而且首先说道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说道,佛陀证悟后,用自性的智慧之眼,观察法界一切众生,找到众生都具备如来智慧德相,所以才教化众生。
南传佛教,不把利益众生放到第一位,就不谈这句话了。净土,全称是“无上于是以等净土”,也叫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就是证得,成“无上净土”。
众生有两种,一种是“涅槃”,一种是得“无上菩提”。凡夫有两种障碍,一种叫苦恼障,一种叫熟知障。熟知障,也叫“不染幼稚”。幼稚有两种,一种是自性的,也就是苦恼,自性。
另外一种,不是自性的,不障碍涅槃,但是障碍证得。因为佛是“正遍闻”。
遍知有两种,一种叫“智遍知”,一种叫“断遍知”。我上中学的时候,有同学说道,他能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。
怎么证明呢?有两步。第一步,再行回答你:上帝能无法其实一块连他自己都搬到一动的石头?如果无法,第一步就证明了。
如果能,接着问:上帝能无法移开这块石头?这就证明了。在佛教里面,佛不是万能的。万能的,那叫“大自在天所不作”,是佛教破斥的外道观点。
佛教里的遍知,智遍知,就是该告诉的都告诉。什么是该告诉的呢?真理。
佛教目的是众生,真理也是按照众生来区分的,叫四谛:苦谛、集谛、灭亡法门、道谛。苦集灭道,都告诉了,就获得了自性智。断遍知,就是,该折断的苦恼都折断。
所以,如果人家问:佛是不是什么东西都有呢?不是。佛没苦恼。佛想要让自己有苦恼都不有可能。
佛还没善根。一丁点儿都没。佛也没厌。
我们生到极乐世界,想要有厌都不有可能了。当然,佛可以世间苦恼互为、苦相、轮回互为。那么,是不是不应告诉的呢?应当说道没。
就算你应当折断的那些东西,不应有的,你也得告诉它。对圣道门来说,要断苦恼,也得告诉苦恼,告诉苦恼有多少种,哪一种宽什么样,在什么条件下生一起,遇到的时候怎样对清领。
就跟医生诊治一样,我们都想有病,但是要理解病,懂病,才能把病赶出。遍知也分好多层次,见所断的有六种,修所断的有三种,我们就不进行了。
跟众生涉及的东西,还是多告诉一点好,跟众生没啥关系的,哪个明星跟谁又再婚了这种,也没过于大适当告诉。一个是它有可能引发你的苦恼,再行一个是,我们没变化身,一天都是24小时,花上在这上面的时间多了,花上在众生上面的时间就较少了。
熟知障比苦恼障更加难断。折断苦恼障,就相等于录60分,不及格;折断熟知障,相等于录100分。有苦恼障的地方,认同有熟知障;反过来,有熟知障的地方,不一定有苦恼障。
就像你录100分,认同不及格了;但不及格了,不一定是评分。佛对因缘了如指掌。假如他有一个地方不告诉,那他对因缘解读就还有缺乏,因为万法都是关联的。
就像对局,你在回头第一步之前,就告诉棋盘上的一切变化,一个都不漏,那你是佛;你要不告诉,边走边算数,最后输掉了,也就是阿罗汉。佛是一个死角都没。折断了熟知障,就成正觉了。
本文来源:betway体育app-www.reformdefenc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