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知道熬夜危害多,比如疲劳、内分泌系统紊乱、记忆力衰退、心脏疾病风险增加等等除了上述这些,竟还有人因熬夜加班而突发耳聋!这是怎么回事?据报道,38岁的刘先生是一名销售主管,平日经常熬夜加班。不久前的一天,刘先生加班时突然感觉左耳耳鸣,只觉得“嗡嗡”响。他以为是自己过于疲劳,休息一天就能好,但到了第二天,左耳听力并没有恢复。
刘先生赶紧到医院耳鼻喉科,被确诊为“突发性耳聋”。听力障碍不止是老年人的“专利”不少的人印象中,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。不一定!有研究人员观察过原始丛林里的老人,他们年近八十岁听力还非常好,这是因为他一生中很少受到噪声的污染。
人的听力有多娇嫩?耳蜗上感受声音的毛细胞数量,在人出生时就已经定了,损伤一个就少一个,并且不可逆转。除了老年性耳聋,临床上,突发性耳聋在青壮年中也越来越高发。
特别是40岁出头的精英人士,长期压力大、睡眠不好、精神紧张、过度劳累是常见诱因,案例中的刘先生就是这样的例子。而在青年人当中,长期大声听耳机造成的噪声性听力损失也越来越多见。突发性耳聋主要是指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。
它与情绪激动、劳累、病毒感染(感冒)、寒冷天气等因素有关,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糖尿病等老年人基础疾病也会增加发病风险。突发性耳聋发病的机制还不明确,多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有关。突发性耳聋往往单侧发病,也可能全聋,也可能是部分频率的听力损失,甚至只是有点耳鸣、耳闷。
如何揪出突发性耳聋?八成出现过耳鸣一般来说,耳鸣是突发性耳聋最主要的一个前期征兆,80%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之前都出现过耳鸣,有的还会同时出现耳内闷胀感、眩晕、恶心、呕吐等不适症状。特别要提醒的是,突发性耳聋可能不单是耳朵的问题,很有可能是脑血管意外的先兆,或是脑血管意外当中比较轻的一个类型。《柳叶刀》杂志就曾登载过“出现突发性耳聋,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概率比常人高出6倍”。
另据一项统计显示,在有耳鸣的冠心病患者中,约有86.7%的患者耳鸣症状比心绞痛先出现,8.6%的患者心绞痛和耳鸣同时出现。如何才能早期发现突发性耳聋呢?不同的耳鸣声其实就是不同的信号!内耳出问题,往往发出的声音是马达声;神经系统出现问题,耳鸣通常是尖叫音;中枢系统出现问题的耳鸣声,一般是颅鸣。出现这三种耳鸣,必须马上去医院的耳鼻喉科详细检查!一周之内是突发性耳聋的最佳治疗时间。
假如突然感到耳鸣、耳闷,要到耳鼻喉专科就诊。大部分突发性耳聋如果不治疗,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。
怀疑听力异常可做专业纯音测听听力衰退一般是“悄无声息”的,难以察觉,如怀疑或发现听力下降,尤其是突然发生的耳聋,及时就医非常关键,建议前往专业的听力中心或医院耳鼻喉科进行专业的纯音测听。医生通常借助纯音听力计进行听力检查。根据纯音听力损失的程度可将听力损失分为五级,具体分级如下:纯音听力损失不超过25分贝为听力正常,日常听话没有困难;纯音听力损失在26—40分贝之间为轻度听力损失,表现为远距离听话或听一般距离的低声讲话感到有困难;纯音听力损失在41—60分贝之间为中度听力损失,听近距离低声讲话时感到困难;纯音听力损失在61—80分贝之间为重度听力损失,可听见在耳边喊叫的高声;纯音听力损失超过(包含)81分贝者则为极重度听力损失,表现为完全听不到声音。
大部分纯音听力损失小于80分贝的患者,可以借助助听器使其听到声音,但极重度听力损失往往只能通过人工耳蜗手术恢复听力。如何预防噪声性损伤呢?坚持“三个6”原则防止听力损伤,首先要远离噪声源。如果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、车间喧闹、人声喧哗等各种噪声,会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,内耳供血减少,听力急剧减退。因此,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,不要常接触特别吵的环境,如果必须在特别吵的环境中待,尽量戴耳塞隔离噪音。
此外,要坚持三个6原则:在噪声大的环境下不要待超过60分钟;使用耳机时环境要安静,应尽量避免坐地铁、坐公交车时戴耳机听东西,以免不由自主调高音量盖过噪音,建议听耳机时音量不要超过总体音量的60%,每次不超过半小时,尽量用耳罩式耳机、降噪式耳机;与人交流时声音别太大,不要超过60分贝,打手机时条件允许的话尽量用免提接听。老人耳聋治不治无所谓?老年人听力下降甚至明显耳聋的现象并不少见。不少人认为,这是身体衰老反映在听力上的正常表现,难以挽回,所以治不治疗也无所谓了。
值得注意的是,老年人的听力下降、耳聋可能存在多种病因,不但与外部环境噪声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,还与人体血液黏滞度、血管病变、听觉系统本身的退化以及遗传因素等相关。人在45岁以后就可能出现听力下降,这个减退过程一般都是无声无息、逐步推进的,短时间可能不影响与别人的沟通交流,所以很难引起警惕。如果听力障碍严重,出现明显的交流障碍时,建议配戴助听器。
不然一旦失去听觉,老年人的交流能力将大打折扣,生活质量将明显下降。来源:健康有约、广州日报、老人报。
本文来源:betway体育app-www.reformdefence.com